来源:人气:79更新:2025-08-12 12:52:00
这个暑期档堪称“高温模式”,不仅气温攀升,影视作品也纷纷登场。近期上映的两部新片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不乏以地理风貌命名的作品。有趣的是,这两部影片的命名都巧妙融入了地域元素——一部以“山”为名,另一部则以“岛”为题,但实际制作水准却存在显著差异,值得一看。以《浪浪山小妖怪》为例,其通过山地意象构建的奇幻世界颇具创意,但叙事结构略显松散,特效表现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令人惊喜的是,前年推出的短篇动画集《中国奇谭》席卷网络,宣告了中国动画行业昔日巅峰代表“上美厂”的焕新回归。这家曾缔造经典动画的机构并未沉寂,反而以充满活力的姿态重新亮相,展现出强劲的创作生命力。
据悉,《中国奇谭》在播出前导演团队已悄然启动电影版的筹备工作,而非依赖剧集爆火后临时补救,可见制作方对作品的底气。《浪浪山小妖怪》实为《小妖怪的夏天》的衍生作品,原作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魅力备受好评。剧集将视角从传统英雄叙事转向现代职场生态,通过“双结局”的巧妙设计展现了故事的多维可能。
其中“第一个结局”中小妖费尽心机传递重要情报,却仍难逃被悟空一棒子击毙的命运——这一设定与《西游记》原著高度契合,揭示了齐天大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典范,其凶狠暴戾的个性在书中屡见不鲜,对敌方妖怪的无情处置亦是常见情节。
在另一个可能的结局中,大圣以其非凡的洞察力识破小妖的诡计,最终选择网开一面予以宽恕,甚至在离去时赠予三根猴毛作为保命之物。
影片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走向:其一为荒诞悲凉的结局,直指现实的残酷本质,暗喻生存困境;其二则以温暖诗意的基调收尾,为观众带来情感慰藉。两种叙事风格各具魅力,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故事维度。随着剧情从"夏天"篇章延伸至"浪浪山",世界观得到显著拓展,更多立体人物的加入令故事层次更加丰富。该片在上映前便引发热议,豆瓣开分高达8.6分,展现出强烈的观众认可度。
或许对作品的期待值过高,视觉呈现无疑是精彩的,但我认为8.6分的评价略显夸张,个人更倾向于给出8分。故事依然延续了经典的废柴逆袭叙事模式,小猪妖与蛤蟆精作为被体制抛弃的边缘角色,选择与更为潦倒的黄鼠狼、猩猩怪结盟,因一时冲动决定假扮成取经团队踏上西天之路,意图通过取真经获得永生。
该主线设定呈现出明显的双面性。其优势在于角色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人物形象往往需要突破原有定位走向相反方向,前半段叙事演绎堪称完美。在喜剧元素的运用上,成功将中式无厘头风格与港式幽默结合,9527的周星驰式梗设计自然流畅,尤其通过寻找公鸡画像的情节巧妙致敬经典作品,同时融入当代流行恶搞元素,体现出高超的创作技巧。值得注意的是,首稿已臻完美,某些细节处理堪称神来之笔。
最引人注目的是黄鼠狼的表演,从超级e到超级i的转变中,一句"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巧妙地引发数次笑点爆发。小怪兽则幽默地自嘲与无穷小亮在形象上的相似度,令人忍俊不禁。
当四名角色踏上征途时,剧情的挑战性随之显现。基于这四位角色的能力上限,观众能预判他们终将无法完成取经任务,这种反英雄叙事并无不妥,但如何赋予其真实感并激发情感共鸣成为关键。影片最终选择以常规的"暴力打怪"方式收束,让四位小妖借助合体buff击溃黄眉怪。细究之下,这种处理方式似乎存在矛盾——若无外挂设定,小猪妖的临终台词"为了活出我喜欢的样子"将失去意义,他或许早已在黄眉怪的碾压下失去存在感。所谓"做最好的自己"等说教式台词,早已沦为其陈词滥调。因此,我对后半段的叙事持保留态度,尽管动作场面颇具冲击力,但情感张力未能彻底点燃观众。此番评价或许略显苛刻,《浪浪山小妖怪》仍属佳作,其15亿票房的预测彰显市场潜力。上美厂若能持续挖掘优质IP,并以更精细的打磨取代粗糙的量产,必将超越迪士尼的工业化流水线产物。《东极岛》作为另一部作品,也值得期待。
不出所料,近日管虎再度引发争议。尽管与费振翔合作担任联合导演,却未能有效分散舆论焦点,这或许与管虎本人的高知名度有关。两年前,制片人方励自费拍摄了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讲述1942年东极岛渔民营救战俘的历史事件。当时便知管虎正在同步拍摄真人院线作品。当主海报正式发布时,笔者不禁产生担忧——是否可能将这部作品演变为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抗日神剧?事实证明,该片的叙事存在特殊性。影片聚焦中国渔民与英国战俘之间的互动,同时展现日本军人试图掩盖沉船真相的暴行。渔民在战火中冒险施救,与日军并未发生直接武力冲突。因此严格来说,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抗日题材,而是通过日军的极限施压环境,突显渔民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下水救援时并不清楚被救者国籍,仅秉持着"落水了就要救"的朴素信念。
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节点,《东极岛》在抗日叙事的植入上面临双重挑战。影片试图在展现人性光辉与战争史实之间保持平衡,但过度分散的叙事重心导致抗日主题的呈现流于表面。创作团队为弥补历史细节的缺失,强行引入两个天选海之子的虚构设定,这种处理方式最终使作品在叙事结构上陷入断裂,形成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矛盾张力。
值得肯定的是,《东极岛》在工业技术层面展现了显著提升。即便在好莱坞,实拍水下场景仍面临巨大挑战,连詹姆斯·卡梅隆都难以确保拍摄成功率。该片以IMAX全幅摄像机实现高质量影像呈现,成为今年暑期档制作水准的标杆之作。演员阵容同样可圈可点,吴磊与朱一龙在水下场景中完成高强度表演,既需依靠真实憋气拍摄,又要精准把控面部表情,配合中外演员百余人的复杂调度,制作过程极具难度。
然而,精良的制作难以弥补叙事与人物塑造的薄弱之处。吴磊与朱一龙的角色设定无需深入剖析便显苍白,正如古董界常说的那句"一眼假"。起初吴磊水中英姿的表演令人目眩,游泳动作矫健如鱼雷,这哪里是渔民的日常?分明是海王转世的奇幻场景。
影片的叙事重心明显偏向于两位传奇人物在前线与日军的激烈对抗,而原本应承担营救主角重任的村民们却几乎淡出视野,其存在感与海报上的站位设计如出一辙。
村民们如何觉醒?影片中将抗日救亡的宏大叙事简化为两个神人、一个逃兵、一个翻译和一个女权主义者联合呐喊,这种设定显得牵强附会。从群体的朴素大爱转向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逻辑,彻底偏离了历史事件的核心。为强行关联抗日与救人情节,编剧让吴磊饰演的角色沦为日军人质以打开舱门,这一桥段违背基本史实——日军并无理由抓捕平民。更令人费解的是,在生死攸关时刻,倪妮饰演的主角竟有闲暇砸墙祭拜祖先,这种对历史语境的误读让救国救民的主题沦为形式主义表演。女性主义元素的植入本无可厚非,但若不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则会成为叙事的破绽。
若影片中频繁出现违背历史逻辑的情节拼接,将显著削弱叙事可信度。影视作品本可通过艺术加工进行再创作,但需尊重各个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框架。例如将诸葛亮形象强行置换为司马懿,已超出合理改编的边界。若意图展现军民抗战的悲壮主题,选择里斯本丸事件作为叙事载体似乎缺乏说服力——中国本土存在大量更具代表性的抗日故事,即便重拍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案例,亦能更直观呈现人民战争的特色。最终,影片的市场表现将决定其成败,但创作者无需过度迎合个人审美偏好,历史上不乏口碑与票房严重背离的案例。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