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914更新:2025-08-12 06:34:31
在影院观赏《东极岛》无疑是最理想的体验方式。笔者先后在普通激光放映厅与全景声巨幕厅观看了两场,发现银幕尺寸与音效效果显著影响观影感受。遗憾的是,唯一一家IMAX影厅并未放映该片,尽管其曾拍摄过《南京照相馆》,却未安排《东极岛》的排片。这不禁让人质疑发行方在宣发策略上的考量。影片结束后,笔者对朱一龙与吴磊的体态塑造尤为感叹,两位演员的肌肉线条宛如专业健身教练,不禁感慨:若想达到这般身材,我需要摄入多少蛋白粉,付出多少努力?显然,这种视觉效果是商业片制作中常见的特效呈现手法。
东极岛的两兄弟作为岛上少数能够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其日常劳作对蛋白质的需求极高。然而,长期处于高强度体力消耗与热量摄入不足的环境下,理论上应导致肌肉萎缩,但两人却保持着良好的肌肉线条,这种现象在岛上的渔民群体中颇为常见。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年轻渔民千金和年长的捕鱼从业者也普遍拥有明显的肌肉轮廓,这种与传统认知相悖的体态特征,或许与岛上独特的饮食结构、高强度的日常劳动模式,或是人体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机制有关。
地瓜尚且难以成活,更遑论小麦、水稻、玉米与土豆等对土壤条件要求更为严苛的主粮作物?加之海岛已实施禁渔政策长达三年之久,渔民们如何维系基本生计?一旦渔民连赖以生存的口粮都匮乏,仅靠武力镇压便维持三年的“顺民”状态,这种逻辑显然难以成立。影片未明确交代渔民们如何在绝境中获得粮食补给,这一信息缺失使得东极岛渔民的生活场景沦为英雄叙事的背景板。
故事的情感张力稍显薄弱,人物关系的情感层次不够深入。尽管影片结尾仍具感染力,年迈的阿花以画外音为影片赋予人文价值——“我们为什么要救人,我也不知道。生而为人,还是需要帮助些对吧”。这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朴素诠释,或许令任何观者都会心生共鸣。
《东极岛》的故事聚焦于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展现渔民冒着被日军屠杀风险救助战俘的壮举。影片虽完整呈现了《日内瓦公约》禁止杀害战俘的条款,却未深入探讨日军为何违背公约。1800多位战俘最终仅有300余人幸存,这归功于渔民的英勇行动。
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存在明显缺陷:阿荡、阿赑、阿花等主要角色与村民的情感联结缺乏延续性。在土著居民眼中,他们被塑造成与自身文化割裂的“海盗”形象,这种设定导致群体间的情感疏离。阿荡因个人英雄主义被日军杀害、阿赑从明哲保身转为反抗者的情节虽合情合理,但阿花与阿赑的姐弟情谊及情侣关系未能有效支撑其情感抉择的说服力。
影片中,以阿赑为代表的外来者与本地居民之间的情感线索薄弱。两个日本士兵通过暴力手段迫使数百名土著成为顺民,反映出殖民者对当地民众的操控策略——表面上看似残酷的压迫,实则建立在某种心理暗示之上。即便在遭遇屠杀事件后,村民仍未能摆脱这种思维定式,表明暴力威慑在特定情境下具有难以动摇的效力。阿赑展示的屠村报告本应成为引发反抗的导火索,但村民的转变过于突兀,缺乏合理的铺垫。若将千金塑造为串联阿荡、阿赑与土著群体的情感纽带,或许能增强叙事张力:当吴老大失去话语权时,千金作为新生代领袖的号召力恰可成为关键变量。然而原著中千金与阿荡被囚禁在同一艘里斯本丸船舱的设定,未能充分展现人物间应有的情感演变,使这段情节显得单薄。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