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血”浇灌,“智商”下线:短剧越降智越上头? -

来源:人气:342更新:2025-08-10 06:33:21

7月21日,相关部门宣布对部分抗日题材微短剧实施限制措施,指出此类作品存在角色塑造夸张、情节过度追求戏剧冲突等问题,导致观众产生“神剧”般的观感。这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抗战历史真实性的呈现,对严肃历史题材的创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归根结底,这种现象本质上是降智。

近期引发热议的"一胎生99子"桥段曾被人民日报点名并要求下架;"百亿霸总放着商业帝国不管,天天围着女主跪舔"的俗套设定;"特种兵身手不如街头混混"的逻辑漏洞,以及"科学家攻克世纪难题如同玩过家家"的荒诞情节,都成为当下短剧令人啼笑皆非的"低智"代表。尽管剧情夸张到令人不适,观众却仍忍不住点击"下一集"——这种矛盾心理折射出短剧市场正面临的独特困境。作为内容行业的快速崛起者,短剧因"短平快"特性迅速占领市场,却意外陷入"智商危机"。撰文|韩夏白 编辑|知恩

这类令人瞠目的台词堪称短剧行业"审丑经济"与"无底线猎奇"的典型代表,其本质通过制造生理性不适感与荒诞萌感的反差,刻意制造病毒式传播效应。说白了,这种将私密部位夸张化为"兔尾巴"的表达方式,正是短剧为追求流量而彻底抛弃内容底线的明证。它刻意以恶心刺激观众神经,随后强行注入可爱元素,形成"一边咒骂'什么鬼'一边停不下来"的观看悖论。第二集更显荒诞,"过生日需向女儿发射八十颗原子弹"的台词登台,彻底暴露了"缺乏文化底蕴却偏要故作高雅"的创作窘境,堪称戏剧性翻车的典型案例。

揭开其荒诞本质,首先便是把物理常识当作儿戏:试想任何接受过基础物理教育的人,都能明白单颗原子弹已足以摧毁一座城市,八十颗的威力足以让整个国家化为废墟。以人类灭绝为背景却用肤浅的“宠女儿”情节来粉饰,这种逻辑漏洞简直荒谬至极——这不是创意,而是思维的彻底停滞。更令人咋舌的是剧本创作的敷衍程度:编剧想表现“被宠爱”的感觉,却因储备不足只能依赖最夸张的词汇“原子弹”强行凑数。当“毁灭世界”沦为甜宠的标配,不禁让人怀疑这届编剧的良知与智慧是否早已在核爆中消散。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继续往下看,你将遭遇更令人瞠目的台词轰炸:“哥哥你真好看!”“噢,是吗,有多好看?好看到我爸见了都要下奶!”这般低俗表达甚至敢于篡改基本的人体构造常识,将艺术创作置于道德与理性的边缘。

为何此类低质内容仍能登上荧幕?究其原因:流量追逐者以“原子弹”“宠女儿”等极端词汇组合吸引眼球,平台算法对越惊悚越推的内容情有独钟,甚至无视其是否反智。审丑现象盛行,观众一边吐槽“什么鬼”一边截图传播,制作方借“黑红”策略博取关注,早已突破底线。部分作品将性暗示误用为创作灵感,用低俗内容包装幽默,将下流当作笑点。审查机制存在漏洞,某些创作者借“亲情”幌子插入隐晦的色情元素,利用监管滞后谋取利益。编剧群体集体躺平,放弃对人间真情的观察,转而以“炸地球”等夸张桥段作为创作捷径,暴露了情感表达的匮乏。若观看此类短剧未产生不适感,反而获得愉悦,亦属常态——因评论区每集均收获数百至上千条好评。再观另一部作品《天降萌宝老祖孝子贤孙都跪下》,虽减少了部分雷人台词,却密集使用“乡下人/乡巴佬”等贬义词汇。仅前10集台词中,“乡下”一词便出现17次,开场第一句即为:“这人脏死了,哪里来的乡下人?”

此类影视作品不仅存在逻辑混乱和低级内容,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对"乡下人"群体的系统性污名化。编剧通过频繁使用"乡下人""乡巴佬"等带有歧视意味的词汇,刻意制造城乡对立叙事,实则是以短视的创作思维迎合流量算法。这种迎合行为导致内容生产者在争议中获利,甚至以煽动对立为手段获取点击收益,最终形成对弱势群体的二次伤害。

当剧情难以构建深层次矛盾时,转而依赖“城乡对立”这类廉价套路,这种编剧水平与道德底线的双重缺失已然暴露无遗。下图呈现了短剧《好望角》前10集城乡冲突元素的密度统计。

近期某部热门爽剧中频繁出现的法律表述问题引发热议,诸如"三审维持原判"等明显违背法律常识的台词,以及将"江城最高人民法院"等同于普通地方法院的设定,实属令人啼笑皆非。这种对司法程序的随意篡改,不仅暴露了编剧对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更让人质疑其是否应当在创作前先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特别是将最高人民法院简化为地方基层法院的设定,仿佛在暗示司法体系存在等级错位,这种对法律体系的误解简直荒诞至极。

医疗剧中台词固然粗糙,但即便如此,也最多让观众感到不适。然而司法题材的荒诞程度更令人咋舌——编剧对"二审终审"这一基本法律概念都懵然无知,难道……是穿越回了清朝?更令人遗憾的是,将司法程序简化为"三分钟逆袭"的快餐式叙事,用"钞能力万能"的扭曲价值观误导观众,仿佛在传递"别学法了!攒钱认干爹吧"的黑色幽默。至于《重生后,我选择不再原谅》这类强行煽情的剧情,完全是用钢筋穿身的视觉冲击来填补逻辑空洞,堪称当代影视创作的黑色笑话。

无需赘述剧情的整体荒诞性,单就消防员手持电钻直接开锯、火花四溅却连基础防护装备都弃之不用的场景,已然颠覆观众认知;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前一集刚完成钢筋切割的剧情,后一集女主便毫无损伤地继续上演手撕恶势力的戏码,这种对现实逻辑的肆意践踏与观众智商的粗暴碾压,堪称当代影视创作的巅峰之作。

在短剧市场中,那些偏爱“降智”内容的观众,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结。他们或许是被生活重压的“牛马”族——流水线工人、外卖骑手、996的社畜、年轻白领或全职妈妈,当现实中的思考被日复一日的琐碎消耗殆尽,便渴望通过无脑剧情获得短暂的精神解脱。剧中的“赘婿变战神”桥段,成了他们逃离现实的廉价通行证,用三分钟的逆袭爽感换取被生活碾压时的片刻快慰。

也有可能是算法豢养的“奶头乐”俘虏,包括大中学生、小镇青年或银发族。当平台通过精准推送制造出“脆皮”人设,30秒一个剧情反转的节奏便悄然驯化了他们的观看习惯,让多巴胺分泌成为上瘾机制。那些刷着短剧刷到天亮的留言,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明知是屎但停不下来”的荒诞现实。

更深层的动机来自下沉市场的“情感代餐”刚需者——县城店主、留守女性或是低学历群体。在婚恋选择匮乏的现实中,他们寄托于“总裁爱上保洁小妹”的戏剧化幻想,通过角色代入和虚拟复仇获得情感补偿。就像那位被婆婆欺压半生的王翠花,观众们一边批评剧情荒诞,一边在“扇恶婆婆耳光”的爽点中寻求心理疗愈。

短剧的未来必然走向分化,正如小吃摊与米其林餐厅可以共存于同一条街:有人奔着10元的煎饼果子而来,有人却愿意为分子料理支付三倍价格。当下沉市场依旧需要“精神方便面”时,真正的高质量内容可能成为稀缺资源。但当观众开始觉醒,喊出“老子要看有脑子的剧”的声音,精品层才有机会像胖东来般崛起,让有营养的“有机菜”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