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告诉你:百余万平方公里国土如何重归中华版图 -

来源:人气:510更新:2025-08-08 18:16:46

史诗级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宣传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及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联合出品,湖南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承制。历时三年多精心筹备与制作,该片将于2025年8月4日起在湖南卫视、芒果TV、湖南金鹰纪实卫视等平台同步播出,连续三周每晚7:30黄金时段呈现。1880年春,年逾古稀的左宗棠正承受着病痛折磨,因长期戍边染上痢疾、风疹等症甚至咳血,但更令人心碎的是家人接连离世的打击。面对困境,他仍决意将西征军大本营从甘肃肃州(今酒泉市)前移1500里,穿越玉门关进驻新疆哈密,亲自指挥伊犁收复战役。随行队伍中抬着一口黑漆棺材,寓意唯有收复新疆全境才可生还。这一震撼场景恰是纪录片核心内容的缩影。在列强环伺的动荡年代,这位深受湖湘文化浸润的儒将,以"寸土不让"的信念凝聚各族军民与爱国志士,完成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首次从列强手中收复大规模领土的壮举,既震撼世界也赢得全球敬仰。

三年前,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为深入贯彻中央文化润疆战略部署,聚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颂扬民族英雄事迹,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启动了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创作计划。该片由湖南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具体执行,创作过程中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的关心指导,以及湖南、新疆、甘肃等地各界的积极参与与多部门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复杂历史背景、坚定斗争意志、雄奇军事谋略、艰辛战斗历程、超凡人格魅力和卓越历史功勋为主线,展现了民族英雄的匠心、礼敬与铸魂价值,是一部兼具史诗感的高质量历史纪录片。

本片以左宗棠收复被外国侵略势力占据的新疆领土为核心叙事,通过“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豪迈宣言,生动还原了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先贤为维护国家尊严与领土完整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他们浴血奋战、守土卫疆,成功收复逾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开发广袤西北大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镌刻千秋的历史功勋。为实现历史场景的极致还原,剧组采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最高规格的拍摄方式,并依托芒果大模型技术,训练出全球领先的清代人物场景微调模型,通过AIGC制作生成超高画质视频,显著提升了镜头精细度与画面美感,增强了作品的时代吸引力。

本片创作汇聚了一批长期活跃于国产纪录片领域的优秀团队,融合史学专家的学术成果,以严谨态度与精湛技艺呈现宏大主题。其精神气质与艺术水准与主题高度契合,延续情景再现类历史纪录片的叙事优势,同时展现出三大创新亮点:一是史料考证精准,采用克制化叙事手法,在保证观赏性与艺术性的前提下,呈现出严谨客观的存史立传风格。例如,详细还原西征军粮草需求、运输线路规划、战略推进步骤及收复各城池时间等专业数据,既体现主创团队的细致考据,也契合年轻观众对历史细节的探索兴趣;二是叙事视角多元,结构层次丰富。通过交织新疆危局、海防危机、朝堂之争与国际博弈等多维度内容,构建起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视野,既展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坚定意志,也呈现新疆各族人民回归祖国的真切情感,以及文祥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使全片充满史诗张力;三是人物塑造立体,情感感染力强。通过刻画左宗棠悲情英雄的复杂形象,呈现他作为丈夫、父亲、友人等多重身份的细腻情感,如在武汉与妻儿短暂相聚、为逝妻撰写祭文的动人场景,以及为病逝挚友刘典筹办后事的感人细节。李鸿章、刘锦棠、郭嵩焘等历史人物亦通过精准刻画,展现出丰富的人性维度,使全片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左宗棠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曾题写一副对联,上联“万山不隔中秋月”源自朱熹“月印万川”的哲理思想,寓意无论身处何地、属于何种民族,都无法阻隔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共同期盼;下联“千年复见黄河清”则寄托了他渴望见证黄河重归澄澈、百姓安居乐业的深切愿景。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不仅致力于军事行动,更积极推行西北地区的近代工业发展、民生改善及生态环境建设,亲自下令种植大量杨柳,后世将其誉为“左公柳”。“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至今仍在流传,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生动见证。尽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已跨越140余载,但他所展现的捍卫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与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依旧在当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特别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部纪录片的播出不仅弘扬了爱国情怀,更凝聚了民族共识,为激励人们投身于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左宗棠收复新疆》作为一部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意义的纪录片作品,其价值在当下愈发凸显。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