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几个人反对战争? -

来源:人气:686更新:2025-08-07 18:27:33

在WB对阵TTG、TE对阵MRC的赛事中,电影《南京照相馆》里伊藤这个角色从一开始便展现出"畜牲"般的本质,其性格并无明显转变。那双狭长的眼眸中,既映照出恐惧的幽光,又暗藏猎豹般的兴奋。他对战争的渴望源自内心,而非外界胁迫。

所谓贵族血统与优柔寡断不过是表象,此人踏足中国,目标直指"建功立业"。他渴望复刻祖父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绩,以弥补未能攻陷北平的遗憾。在外人眼中这或许是一段煎熬的历程,但在侵略者眼中,却是淬炼"男儿"的必经之路。其内心暴露的并非怯懦,反而透着某种迫不及待——这种心态恰是初入战场的日本士兵的通病,既渴望暴力,又充满矛盾。这副面孔正映照着侵略战争中"精英"阶层的真实面目,他们并非不知战争的罪恶与受害者的无辜,而是早已用理性为暴行背书,彻底沦为冷漠的执行者。文中塑造的这个角色堪称精准,揭示了侵略者阶层的双重性:他们看似矜持,实则凶残;表面优雅,内心肮脏。相较于那些肆意施暴的普通士兵,这类接受过教育的侵略者更显可憎,他们以"仪式感"为名,将杀戮包装成某种美学追求。对虐杀场景的拍摄并非源于同情,而是源于对"高贵"的自我认知——他不过是在用镜头记录自己亲手制造的地狱。最初拒绝拍摄,仅仅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胶卷,担心无法捕捉到足够震撼的画面;待技术娴熟后,反而愈发热衷于记录这些暴行,既彰显日军的"战力",也证明自身"能力"的完美呈现。

该人物在影片中始终展现出虚伪与双重标准,于血腥的战争场景中以温情姿态用饭团喂养守着主人遗体的流浪狗,而当日军实施活人刺刀训练时,他却假意对主角说出"我们是朋友"。其形象堪称"专业"、"冷血"、"情绪稳定"与"思维缜密"的完美结合,所有行动皆暗含算计。起初他对主角怀有保留之意,表面宣称"做朋友"实则将主角视为训练的活靶子,意图借其之手完成个人"成人礼"。最引人深思的情节莫过于他利用两张致命通行证,企图将男女主角推向绝境之时。面对上司探讨的"仁义礼智信",他嘴角上扬的得意表情暴露了内心的傲慢。

此类抗战题材往往刻意模仿西方反战叙事,过度强调战争中的人性探讨,甚至塑造少数"良知未泯的侵略者"形象,这实际上是荒谬且有害的,因为这种做法对受害者群体毫无实质意义。有人试图将侵华战争归咎于个别军国主义分子,声称与普通民众无关。然而,只要涉及这一话题,就陷入了"民众无辜"的思维陷阱,这种说法本质上只是空洞的陈词滥调。历史责任应当指向发起战争的帝国主义者,而非普通民众。值得探讨的是,日本当年究竟有多少真正的"帝国主义者"?根据日本自身档案记载,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东京帝国大学学生中88%支持对华使用武力,仅12%反对。

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时,国内右翼势力与军官多次发动政变企图扩大战争,这些行为获得了包括日本农民在内的广泛民众支持。在军方演习期间,居民们主动为士兵提供住宿与饮食,甚至在演习地山丘上聚集观看,有老农自豪地高喊"在俺萝卜地里放大炮了"。占领南京后,日军的暴行被日本民众视为谈资,例如强迫数十名"呛括咯"自行挖坑后推入活埋,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竟让民众发出笑声,甚至有十岁左右的儿童对此津津乐道。

最讽刺的是当时所谓的"日本共产党",这一左翼组织竟也公开支持对华侵略。1933年6月,日共领导人佐野学与锅山贞亲联名宣布"转向",主张积极参与对外战争。在短短一个月内,393名日共党员中有324人支持转向,占比达74%。这些转向者中,多数不仅口头上支持,更付诸实际行动,甚至部分人加入日军行列。

从历史长河来看,日本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已非一时。早在秋瑾留学日本时期,她便目睹日俄战争中远征中国的日军部队受到民众载歌载舞的欢送。侵华战争期间,日军攻陷南京的消息传回国内,日本民众举国欢庆,银座街头彩旗飘扬、太阳旗高挂,甚至并列悬挂德意法西斯旗帜,暗示"攻占南京是国际法西斯势力的共同胜利"。面对7000万人口的日本,究竟有多少法西斯分子与多少"好人"?那些执行侵略任务的基层士兵,多为普通家庭出身,他们真的一无所知吗?当他们在南京制造惨案时,为何还能面带笑容?

这种集体记忆需要反思:历史的"政治正确"使我们习惯性将日本民众视为无辜,却忽视了他们在战争时期的主动参与。二战后,即便众多战犯被审判,美国的庇护使他们蜕变为企业巨头与政界要人,如731部队首脑石井四郎竟成为美国贵宾。昭和天皇更是毫发无损地继续统治。今天,我们讲述血泪史时,有人质疑这是"仇恨教育",但倘若不谴责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反指责受害者无法释怀,这种逻辑是否站得住脚?实际上,日本民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更加深刻,但他们反思的不是战争的错误,而是对战败的遗憾。

战败后,日本形成"受害者"叙事,试图将侵略历史包装成与自身无关的遗憾。他们通过祭拜靖国神社、开设"亲子班"等方式进行历史教育,强调未竟事业的悲壮。当前日本右翼与政府对华充满敌意,甘当美国附庸,阻碍中国统一进程。在这种背景下,继续争论是否需要"反战"或"仇恨",是否显得不合时宜?这种思维是否与宋襄公式的迂腐相似?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