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984更新:2025-08-07 18:21:37
电影《南京照相馆》近期引发广泛关注,其口碑与票房表现均达到行业领先地位。据最新数据显示,该片票房已从最初的13亿预测值不断攀升,相继突破32亿、37亿大关,最终达到42亿的惊人成绩。
其成功不仅源于深厚的民族情感,更在于选择了独特的内容角度——将照片作为反抗象征与历史见证的载体。
鲜有人知的是,早在38年前,便有一部同题材的影片问世。该片在片尾鸣谢中被提及,作为中国最早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由陈道明主演。作为这一历史题材的先驱者,其拍摄过程历经重重波折,不仅遭遇剧本多次删减,更面临立项受阻的困境。最终能够完成上映殊为不易,影片在当年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然而随着同类题材影片的持续涌现,这部开先河的作品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今天正好有这个机会,鱼叔邀请大家共同回顾这部经典影片——《屠城血证》
《屠城血证》作为中国首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剧情片,其创作历程充满波折。导演罗冠群当时已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资深导演,尽管自1958年扎根南京已有三十载,却长期对这段历史缺乏系统认知。直到1980年代初,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发全球关注,他通过报刊首次全面了解大屠杀史实。在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深受触动,立即向制片厂提出拍摄计划,誓言用影像还原历史真相。
在中日关系相对缓和的时期,该导演曾多次收到相关部门关于「影片内容可能无法通过审查」「血腥程度需适当控制」的提醒。然而,他始终坚持创作立场,力求还原历史真实。即便在未获得正式立项之前,他便着手收集相关史料,只为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那段残酷的战争记忆。面对可能被删减的极端画面,他提出质疑:「当年武侠片中肠子流出来都不剪辑,为何我们不能展现真实的历史?」
然而,如何真实呈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影视改编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国内相关题材的作品尚处空白阶段,过往的抗战影片多局限于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如神勇八路军解救村民、机警儿童智斗敌军等夸张桥段。面对这一困境,导演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路径。既力求展现战争阴影下的人性维度,又刻意规避单一化的角色塑造。为此,他匠心独运地塑造了由陈道明饰演的日军中尉形象,该角色在展现军国主义暴行的同时,通过与恋人重逢的情节设计,揭示出复杂的人性挣扎与矛盾。
拍摄过程中面临了不少挑战与失误。剧组最初以1941年背景的电影《太阳帝国》为蓝本设计翻领造型,但随后经过考证发现,1937年日军制服实际采用直领设计,因此果断决定重新拍摄所有相关镜头。由于进口胶片存在1:3的使用限制,这一调整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三联生活周刊亦因导演秉持的求真精神而备受赞誉。这部影片在历经三十八年后再度审视,其震撼力与现实意义依然不减,展现出超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影片所采用的史料与纪录片《南京照相馆》如出一辙,均源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十六张日军暴行照片。这些珍贵影像由照相馆学徒罗瑾在1937年秘密拍摄,后经爱国青年吴旋冒死保存,最终成为1946年审判战犯的重要证据。
与《南京照相馆》侧重展现照相馆自身故事不同,该片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散点叙事手法。影片以医生的经历为核心线索,通过医生、照相馆经营者与日军军官三个相互交织的视角展开叙述,构建出一幅全景式的战争史诗画卷。主角医生起初怀揣侥幸心理,认为凭借职业身份可获得特殊待遇,有能力保护民众,甚至劝导同胞放弃反抗。然而在目睹日军种种暴行后,其信念彻底崩塌,最终从麻木中觉醒,选择挺身而出对抗邪恶。
昔日经营照相馆的主人,最初迫于生计为日军冲洗照片,暗自承受着道德的煎熬。随着战争阴影的加深,他最终决绝地选择将那些记录暴行的影像作为历史罪证,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传递出去,用影像的火种照亮真相的黑暗。
在极端的战争环境下,部分日军军官曾短暂萌发人性的微光,但很快便被军国主义的铁蹄碾碎,最终沦为嗜血的战争机器。不同身份背景的士兵故事,如同破碎的镜子般折射出战争的残酷本质,共同拼凑出那段充满血色的罪证历史。
令人意外的是,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意外捕捉到了真实的历史见证者。当镜头聚焦于伤兵医院场景时,两位年迈的群众演员突然情绪失控,泪流满面。事后才得知,她们竟是当年事件的幸存者——其中一人失去丈夫,另一人则经历了兄弟被刺七刀的残酷遭遇。
令人遗憾的是,该电影在最终呈现时经历了大规模删减,其中包含的血腥与暴力场景均被移除。据传原版中有一幕由陈道明饰演的日军军官赤裸着身躯抱着恋人遗体死去的隐喻镜头,旨在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但这一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画面最终未能呈现在观众眼前。
幸运的是,该电影在当年便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斩获多项电影奖项,其中便包括1991年东京世界和平电影节的故事奖。影片的发行量远超预期,全国范围内卖出280个拷贝。首映当月,南京地区观影人数达到140万人次,而江苏某县虽仅有3万人口,却也吸引了5万人次观影。
诚然,以当代眼光审视,这部电影在艺术创作上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其采用的群像式叙事结构导致情节呈现较为松散,相较于《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以个体命运映照时代洪流的叙事手法,人物情感的感染力有所欠缺。影片延续了八十年代特有的戏剧化表达方式,且所有外国角色均由本土演员演绎,语言与肢体呈现的违和感在当下观众看来尤为明显。受限于当时的影视制作水平,场景布设与服装道具的粗粝质感亦成为影响观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鱼叔在观看了《南京照相馆》之后重新审视这部电影,却认为《屠城血证》更真实地展现了历史的残酷性。这并非否定《南京照相馆》的价值,而是指出两者呈现的历史真实维度存在差异。前者聚焦于受难者在绝境中以照片为武器进行抗争的叙事,而后者则揭示了30万遇难者中,多数人或许从未获得证明自身存在的一次机会。相较于前者对历史人物故事的精致还原,《屠城血证》通过急促的节奏、粗粝的画面与残破的质感,呈现出更接近历史本质的震撼。
相较于后来多数电影倾向于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阵容,这部影片在角色塑造上呈现出独特的克制。众多角色如学生、护士、战士、难民等,仅在镜头中短暂登场,随即遭遇不幸。影片缺乏冗长的对白铺陈、缺少情感升华的戏剧张力,甚至未见任何角色姓名的留白。这种处理方式或许并非出于刻意设计,却意外地重现了那段历史中的惨烈场景。
电影的叙事结构缺乏明确的主线脉络,观众难以通过某个角色的命运轨迹串联起完整的故事框架,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碎片化的新闻拼贴画面。这种在传统叙事体系中常遭诟病的表达方式,于当代语境下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当镜头无法完整呈现历史真相时,它选择凝视那些被刻意掩盖的集体创伤——一个民族在沉默中承受着无名者的牺牲,一座城市在暴力阴影下失去了发声的能力,而影像的局限性恰恰构成了对历史记忆最深刻的挽留。
电影作品往往只能捕捉历史的微光,而真实的历史却深邃而令人窒息的黑暗。在南京大屠杀的诸多证据中,新闻节目与纪录片揭示了影视作品难以展现的残酷现实。例如,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曾秘密使用家用摄影机拍摄的四卷胶片,记录下令人震撼的影像:脖颈被军刀割裂却未断绝的少年跪于血泊之中,幼女遭受侵害后的撕裂伤被镜头特写呈现,更有池塘里密布的浮尸遮蔽了水面……1990年,当最后一盘拷贝重见天日时,画面的惨烈程度让修复者瞬间泪流满面。
罗瑾守护相册罪证的惊险经历令人动容。在真实历史记载中,罗瑾将相册藏入毗卢寺厕所墙缝后,却遭遇了「相册失窃」的困境。实际上,是另一位学员吴旋在深夜悄然将相册转移,并秘密埋藏于自家灶台之中。抗战结束后,当吴旋在灶膛余烬中重新挖掘时,相册封面已因高温焦黑,16张珍贵照片中仅有13张幸存,其中3张因受热黏连而无法辨识。这段「险些被灶台吞噬」的惊险过程,在影视作品中被简化为一次波澜不惊的转移行动。而在众多口述历史记录中,则呈现出当事人持续多年的精神创伤——那些在战火中与相册共存亡的日夜,始终伴随着难以释怀的恐惧与不安。
看似被简略提及的石砖,实则隐藏着日军对南京实施的大规模系统性掠夺行动。当时日军宪兵队不仅对南京的公私藏品进行编号与拍照,还制作详细清单,将玉器、字画、青铜器等文物分门别类存放并贴签标记,计划通过船只运回本土。对于无法移动的碑刻与牌坊,日军则采取毁坏的方式处理,并在破坏现场进行拍照记录,以此作为「摧毁中华文明」的所谓战功。
大量影像资料、证人证词与历史档案共同编织出一幅超越电影黑暗程度的底片。其中既包含加害者以冷静笔触记录的暴行,也承载着幸存者毕生难以愈合的创伤记忆,更见证着证据在历史长河中屡次濒临消失的惊心动魄。这些未经修饰的真实记录,所呈现的历史图景之沉重,恐怕连最坚固的银幕也难以承受其分量。
电影虽无法承载历史的全部重量,却以多元视角为历史拼图添上重要色块。从《屠城血证》中展现的照相馆雏形,到《南京照相馆》呈现的影像重构,不同时代的影像记录共同编织着历史真相的经纬。如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创作已蔚为大观,这些作品持续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以光影为媒介叩问记忆的边界。
电影《黑太阳731》及《黑太阳:南京大屠杀》通过震撼人心的写实画面与极度血腥的视觉呈现,直面展示侵华日军在战俘营中实施的残暴手段。
纪录片《南京1937》通过聚焦中日混血家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离散经历,深刻揭示了战争背景下血缘纽带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剧烈冲突。
电影《五月八月》以独特的拍摄手法,通过全程蹲拍的视角聚焦两名小女孩的日常。导演巧妙运用孩童纯真的目光与破碎的视角,映射出战争对纯真童年的摧毁,展现大屠杀如何将儿童的世界撕裂成无法拼凑的碎片。
纪录片《栖霞寺1937》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栖霞寺僧人救助2.4万难民的历史事实为背景,展现宗教场所中的人道主义抗争。通过珍贵历史影像与亲历者口述,揭示信仰之地在战争阴霾下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影片《南京!南京!》采用双重视角展开叙事,前半段以中国士兵的视角呈现战争场景,后半部分则通过日军加害者的镜头切换,借助黑白影像风格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面貌,形成对历史与人性的双重反思。
《拉贝日记》以德国商人拉贝的视角,记载南京安全区内25万平民在战火中的艰难求生。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封闭的教堂为背景,讲述13位风尘女子为救赎自身命运,选择顶替女学生前往刑场的故事。通过身份的戏剧性转换,影片深刻探讨了在战争与人性交织的特殊语境下,不同身份与阶层对于生存权的争议与矛盾。
多部力作从多元视角切入,使支离破碎的历史重现生动面貌。然而,这种努力仍显不足。海量史料的公开,仍有许多未被触及的历史空白等待电影人深入挖掘。例如,东京审判中的证据交锋。
战争结束后的幸存者生活
在战争记忆的重构中,日军士兵的谎言与忏悔交织成复杂的人性图景,历史真相与集体记忆的博弈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历史并非由单一视角书写而成,而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探索逐步浮现的画卷。鱼叔始终期待未来涌现更多影视作品,通过光影重现那些被时间掩埋的面容、支离破碎的家庭、断裂的文化脉络以及民族命运的挣扎。唯有汇聚多元视角的共同努力,才能将尘封的「血照」逐一显影,让过往在更广的记忆中真实显现,抵抗遗忘与痛楚。
希望您喜欢本文内容,欢迎点击点赞和推荐按钮支持作者!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