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444更新:2025-08-07 18:19:35
导演王通坦言,《长夜将尽》的叙事设计中,他习惯预留四分之一的想象空间,让观众自行补完故事的最后篇章。这种刻意为之的留白手法,恰恰是影片营造令人不寒而栗氛围的关键所在;其恐怖本质在于,当温情的面纱被剥离后,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透出令人颤栗的冰冷余响。
导演王通以编剧身份斩获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编剧奖。十年前,他带着短片《吉日安葬》首次亮相FIRST电影节,十年后,又携首部长片《长夜将尽》重返这片舞台。在本届FIRST开幕前夕,王通于小红书发布感慨文字,配图是2015年泛黄的票根,字里行间凝结着时光的厚重。从学生时代短片《吉日安葬》以冷峻视角呈现殡葬习俗的现实图景,到2025年《长夜将尽》延续这种叙事风格,直面老龄化社会的深层议题。该片此前已摘得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最佳女演员奖(万茜),此次在FIRST的编剧奖则与姚睿、施一凡共同摘得。值得一提的是,首次担任主演的饶晓志也获评最佳演员,见证着王通从青涩创作者到成熟导演的蜕变历程,其作品轨迹恰成为当代青年电影人突破创作瓶颈的缩影。
饶晓志以执导作品《长夜将尽》荣获最佳演员称号。在创作历程中,其短片时期的经验为长片突破奠定了基础。《长夜将尽》围绕临终关怀展开的生命主题,延续了王通对社会老龄化议题的深入探讨。回顾其十年前的短片《吉日安葬》,可发现他早年便展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而另一部短片《身在何处》则通过动物视角的叙事,映射出人类世界的荒诞境遇。这两种创作基因最终在《长夜将尽》中达成融合,使这部历时十年打造的长片首作呈现出更深层的生命思考。与常规导演处女作相比,该片不仅拥有漫长的制作周期,更以宏大的叙事规模承载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王通坦言,回望早期作品时会感到诸多不成熟之处。他将短片比作"散步途中偶遇的美景",而长片则象征着"决意攀登的山峰",这种创作态度背后,是其亲身经历的死亡创伤所赋予的原始驱动力。这份对生命消逝的切肤之痛,比同龄人来得更为早熟。2015年,一位亲密同辈的患病经历,让王通在医院、校园与职场之间辗转整年,全程见证生命从抗争到沉寂的全过程。"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直面死亡。"他回忆道,"它不仅带来恐惧与疼痛,更迫使我们思考死亡对家庭与亲友的深远意义。"
这段深刻难忘的遭遇,成为他探索生命本质的起点。随后,他以志愿者身份深入临终关怀医院,在那间充满特殊意义的病房里,聆听高位截瘫老人倾诉青春往事,与他们共同面对时光流逝的课题,逐步打破了关于死亡的禁忌。"老人们异常渴望倾诉,那段浸染着人间温情的时光令我无比珍视。"这些蕴含生命温度的观察与体悟,最终凝结为影片中看似克制却直击人心的细节呈现。当创作母题确立后,拍摄手法的选择成为关键。面对小众且沉重的现实议题与市场困境,王通选择以独特视角切入临终话题的复杂性。十年前拍摄短片时,他更侧重文本构建,对视听语言的理解尚浅;而到了长片阶段,他开始在影像表达上寻求突破。《长夜将尽》中迷离的红蓝光影、充满象征意味的动物意象,共同构筑出一个具有作者鲜明标识的叙事迷宫,这也是该片最具吸引力的特质。
核心理念在于向观众揭示部分真相,王通在临终关怀医院的深度体验令他深刻感知到死亡与倾诉之间的强烈反差,彻底打破了对临终场景的传统认知。这些蕴含生命哲思的观察逐渐融入《长夜将尽》的叙事脉络。他聚焦西南地区那些承载时代伤痕的烂尾楼群,在冰冷的混凝土建筑中塑造出更具压迫感的家庭生存图景。饶晓志饰演的马德勇推着轮椅穿行于钢筋骨架之间,其父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的废墟中等待生命终点。而万茜饰演的住家保姆则如同游走的死神,在楼宇间悄然收割着暮年生命的余烬。这种设定既是城市人际关系疏离与道德困境的隐喻,也为影片后续引发深层思考的情节埋下现实伏笔。然而,如何让这些被命运困住的边缘人物真正实现银幕上的生命力,而非成为符号化的苦难展示?这成为王通创作过程中最艰难的突破点。他多次强调:"人物的真实性在于其自身,若过分强加主观动机,反而会削弱观众共鸣。"在经历无数次推倒重来的创作困境后,他发展出独特的叙事策略,巧妙化解临终题材固有的沉重氛围;通过困兽意象替代直接的社会批判,将愤怒与悲悯转化为更具穿透力的视觉语言;同时借助屈楚萧饰演的警察视角构建客观叙述框架,在有限空间内承载更复杂的观察与隐含的质问。
王通导演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构建影片的悬疑氛围,他选择讲述四分之三的故事,将剩余的四分之一留给观众自行填补想象,从而完成叙事体验的关键转折。这种刻意留白的创作策略,正是影片营造令人不寒而栗张力的核心所在。当温情表象破裂后,日常细节中悄然滋生的寒意成为恐怖感的根源。万茜饰演的叶晓霖堪称这种惊悚美学的完美载体,她以一种矛盾的姿态开场——表面平静实则癫狂,通过广告牌完成复仇宣言,随后又以近乎圣洁的温柔,在老人们床边默默守护,细致入微的照料甚至让人心生怜惜。然而,当真相在结局彻底揭晓,观众才惊觉这些沉默注视与关怀背后,暗藏着冰冷残酷的算计。所有先前的温馨画面在这一刻被赋予完全相反的恐怖意涵,犹如平静湖面下潜伏的死亡漩涡,迫使观众反复回溯,在记忆碎片中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细节。角色动机中刻意保留的模糊地带,构成了贯穿始终的不安感。叶晓霖的复杂性在于其行为逻辑始终笼罩在不确定性之中:是扭曲的仁慈,还是绝望的解脱?抑或纯粹的恶意?这种悬疑性成为影片恐怖力量的持续源泉。观众在试图解读留白部分的焦灼过程中,不自觉与角色内心深渊产生共鸣,那些未明言的动机如同阴影般笼罩在每一次普通互动中,将平凡场景转化为令人窒息的惊悚空间。这种迟来的寒意,深入骨髓,成为影片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余韵。
随着《长夜将尽》的落幕,影片传递的深刻寒意令人回味无穷。FIRST电影节首映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热议不断,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表现出高度关注。导演王通表示,万茜早在创作初期就深度参与了表演共创,包括提前入驻养老院沉浸式体验生活,与导演团队反复推敲角色细节,最终塑造出叶晓霖那种充满扭曲的真实感。这种对角色复杂性和生命困境的深刻理解,也贯穿于其他人物的塑造中。"这是饶晓志导演首次回到贵阳拍摄,他投入大量精力融入角色,坦言若无法胜任将及时回归监制岗位。"为精准呈现患有小儿麻痹症、困顿于家庭与时代重压的中年男性形象,饶晓志不仅以监制身份深度介入创作讨论,更亲自担任演员进行高强度探索。他深入探访病友群体,细致分析患者的身体力学特征与行走姿态,创新设计'头部保持稳定'的特殊行进方式,力求还原角色的真实生存状态。
面对众多前辈,内心的紧张更多转化为对多元声音的期待。摄影指导廖拟与曹勇老师的加入,为影片注入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团队骑摩托车穿梭于街巷,灵活调整拍摄方案,通过实景碰撞重新定义场景,使水泥森林的冷峻轮廓更紧密地包裹着人物命运。巴黎的配乐师丁可,曾为《漫长的季节》《踏血寻梅》等作品创作氛围感强烈的配乐,其音乐风格与影片气质高度契合。虽无线下交流,但王通与丁可通过“拉片式”逐场对话,共同完成极具穿透力的配乐设计,幽深旋律进一步强化了影像中的紧张与不安。
王通自嘲的“轴”性格,在创作碰撞中被团队以包容态度化解,最终转化为影片特有的视听锋芒。影片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动物视角——困于铁笼的雄狮凝视,既是导演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也暗含对现实困境的隐喻。这双兽瞳背后,沉淀着导演童年记忆:县城西游记公园废弃后,只剩老虎笼子留存。童年的王通常趴在铁栏外观察慵懒的“森林之王”,这种象征与现实的矛盾感,逐渐凝结为《长夜将尽》的精神图腾。
为还原困兽视角下的异化世界,摄影指导廖拟创新采用红蓝光效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分屏镜头中幽蓝色调意外延续了王通的个人美学,其惯用宝丽来记录创作瞬间的蓝胶片实验,竟成为电影最终视觉风格的预演。这种幽蓝既是对狮子视角的色差演绎,更营造出疏离、冷峻的氛围,深化观众对人物精神异化的感知。片尾字幕中“全国产设备拍摄”的小字,意外成就中国电影史120年来的首次全流程国产化。王通坦言这源于成本限制,但意外的纪录让他感到自豪。这种粗粝的真实感与精心构建的惊悚氛围形成共振,呈现出生活褶皱与命运肌理,赋予影片独特的细思极恐力量。
影片在电影节展映后,王通总喜欢与观众进行深入交流,这一行为完美诠释了他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电影的完成,必须与观众建立沟通桥梁”。此外,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主动与观众互动,力求在影片上映后第一时间获取反馈,推动创作流程的闭环完成。这种双向交流的理念同样渗透到他对电影市场的发展期待中。导演王通曾表示:“未来我将继续深化类型化叙事的探索”。这一信念恰如《长夜将尽》中那只被束缚却执着凝视观众的雄狮,象征着他坚信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那些在观影过程中屏息凝神的瞬间,终将在剧场此起彼伏的呼吸声中产生共鸣,激发出震撼人心的回响。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