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337更新:2025-08-06 18:02:15
2025年7月16日下午,北京丰台区某影院正在上映由追光动画出品的全新动画电影《聊斋:兰若寺》。作为工作日的午间场次,尽管影厅内观众不多,仍有部分家长携子女入场观影。影片时长超过两小时,临近尾声时已基本无观众滞留,多数带孩子的家长选择提前离场。据票房统计软件“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该片自7月12日上映至7月21日早8时,累计票房为1.46亿元,预测总票房为3.43亿元。这一成绩创下了追光动画近年来作品的最低票房纪录。
自2015年AI制图技术兴起以来,中国动画电影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新纪元。《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长安三万里》等佳作不仅斩获口碑与票房双丰收,更标志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崛起。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更以全球动画票房榜首的成绩,印证了这一领域的持续突破。然而,在传统文化题材的延续中,《聊斋:兰若寺》却未能延续辉煌,反而暴露出行业发展的深层隐忧。
这一失利折射出中国动画电影在高速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大片"模式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过度依赖与特效技术的狂热追求,导致创作者在现实题材探索上力有未逮,同时艺术电影的边缘化现状也愈发明显。追光动画总裁于洲曾强调,自2019年起公司作品定位"年轻向",聚焦主流青年群体,这种战略选择或许也影响了《聊斋:兰若寺》的定位偏差。
作为追光动画最具野心的项目,《聊斋:兰若寺》历时四年打造,制作成本突破亿元大关,堪称该公司投入最大、制作周期最长、主创阵容最庞大的作品。影片采用创新叙事结构,由五位导演分别执导五个独立故事,其中包含《画皮》《聂小倩》《崂山道士》等经典篇章。制片团队精选了近五百个聊斋故事,试图通过童真、浪漫、哀婉等多元情感呈现志怪世界的深层内涵。
尽管在艺术表达上颇具新意,《聊斋:兰若寺》的叙事结构仍显割裂。影片前半段的儿童向故事与后半段的成人向叙事形成明显断层,这种跨度导致目标受众群体难以衔接。家长带着孩子观影时,往往在叙事转折处出现观影断层,引发诸多讨论。豆瓣评分6.6的现状,印证了这种内容划分带来的市场挑战。
回顾十年发展历程,中国动画在特效技术上的进步有目共睹。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创的神话叙事范式,到《白蛇:缘起》实现的发丝动态渲染,再到《长安三万里》突破的水墨着色技术,技术迭代推动着行业不断突破。但过度依赖传统文化IP的创作模式,也使市场逐渐显露出同质化倾向。据行业研究显示,2015-2025年间票房前30名的国产动画中,传统文化题材占比超过六成,仅有少数影片如李白主题作品实现了题材突破。
从左至右:《长安三万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浮生》等作品的走红并非偶然。回溯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便展现出观众对传统神话的浓厚情结,其影响力至今仍被业界津津乐道。随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路线的市场价值。即便在1999年推出商业化动画电影《宝莲灯》时,制作团队仍选择"沉香救母"的经典故事框架,并让孙悟空与二郎神杨戬等标志性角色再度登场,最终收获巨大成功。这种对传统叙事的倚重持续至今,直至2019年追光动画的《白蛇:缘起》斩获4.69亿票房,彩条屋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更以50.35亿票房登顶年度亚军。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成为全民热议的流行语,标志着经典IP改编在当代市场的强劲生命力。
近年来,追光动画与彩条屋两家行业领军企业持续沿用“优质特效加传统故事”的成功路径,其作品如《白蛇2:青蛇劫起》《白蛇:浮生》《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杨戬》《长安三万里》以及《姜子牙》均深植于“封神宇宙”、白蛇传说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土壤中,为市场带来可观票房。尽管动画从业者仍试图在这些传统题材中寻求突破,如《新神榜:哪吒重生》以“朋克风格”重塑哪吒形象,使其化身骑机车的帅气少年;《白蛇2:青蛇劫起》则将青蛇置于充满奇幻色彩的“修罗城”展开叙事。然而,市场反馈显示,观众对这类现代改编的接受度有限,认为其创新尝试存在混乱感,难以契合主流审美。
动画电影的创新始终面临严峻挑战。无论创作者投入多少热情,亦或是技术手段达到何种高度,观众的审美偏好与市场导向仍是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当高投入、高制作的影片不断涌现,观众对动画电影的期待也随之攀升。即便是承载着创新理念的作品,如《聊斋:兰若寺》,也难以再激发市场原有的热情。这种持续涌动的传统文化偏好,构成了当前中国动画人必须直面的现实困境——他们只能在观众认可的“最大公约数”范围内进行有限创新。
令人欣喜的是,在主流市场固守传统叙事的同时,仍有一批动画人坚持原创探索。尽管这些影片未必取得耀眼的票房成绩,却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成为中国动画原创精神的象征,赢得特定群体的共鸣。《大鱼海棠》《深海》《雄狮少年》等现代题材原创作品便是其中代表,前者虽存有对日式动画的借鉴痕迹,但后两部则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深海》深入探讨青少年心理困境,《雄狮少年》聚焦底层青年生存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作品均取得不俗票房,实现了艺术与商业的微妙平衡。
相较之下,另一些原创影片则遭遇市场冷遇。这些作品往往承载更深刻的艺术追求,但因叙事手法较为隐晦或主题表达复杂,难以获得广泛共鸣。以2017年上映的《大护法》为例,其采用突破性暴力美学与多重隐喻赢得口碑,却也面临“难以理解”的质疑。在3D技术主导的行业背景下,导演刘健坚持创作全手绘2D动画《大世界》《艺术学院1994》,这些成人向作品兼具摇滚气质、自嘲精神与黑色幽默,其中《艺术学院1994》更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然而其票房表现却令人失望,部分观众甚至认为此类影片是导演的自我娱乐,缺乏市场价值。
刘健导演执导的动画电影《大世界》与《艺术学院1994》的海报设计引发关注,而另一类以稳妥内容为主打的动画作品则悄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这些影片多源自已成名的原创漫画或电视动画IP,凭借原有的观众基础,结合"合家欢"的叙事风格与亲和力十足的角色形象,逐渐成为各档期票房的有力竞争者。其中,《熊出没》系列在2015年至2025年间,国产动画票房Top30榜单中占据了整整10席。
许多家庭已将观影视为亲子互动的固定仪式,每年暑期必带孩子前往影院观看。2025年暑期档同样不乏情怀向作品,如7月中旬上映的《罗小黑战记2》在3天内票房突破1亿元,8月即将登场的《非人哉:限时玩家》也延续了这一类型创作的特色。这两部影片与《熊出没》系列共同构成了国产动画市场的重要风景线。
如今,中国动画电影的类型已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尽管这些作品评价褒贬不一,却难以被贴上"票房毒药"的标签,观众对本土创作的诚意也普遍给予认可。影评人梅雪风在《中国动画电影这十年》中指出:"动画创作者展现出的探索精神与艺术野心,他们试图构建全新影像世界的创作热忱,以及在情感表达与视觉呈现上超越真人电影的突破,仍值得我们对行业未来保持期待。"而《十年跬步》一文中,陈亦水、朱祎晨则从类型化探索角度分析了2015至2025年间动画电影的发展轨迹。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兰若寺》的票房表现引发业界反思,揭示了中国动画电影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仍面临类型创新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挑战。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