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追寻,她用一部纪录片重走父亲浙西抗战路 -

来源:人气:551更新:2025-08-05 18:11:54

在上海一处不起眼的居民楼中,吴榕美轻轻翻开一叠泛黄的文稿,其中夹杂着几页斑驳的旧纸。“这是父亲吴联膺1951年写的回忆,包含《伴刑》与《求救》两篇文章。” 在整理父亲遗物的过程中,这两个故事成为她追溯上海青年参与浙西抗战历史的起点。如今,这段尘封的往事被吴榕美浓缩为纪录片《山水铭刻——重 walk 父辈浙西抗战路》,画面里天目山的竹林、山道的石阶以及浙西一中的遗址,无声地讲述着80年前年轻革命者的热血与牺牲。

这段发现始于父亲吴联膺(原名吴联英)留下的日记。自1933年18岁起,他用笔记录了淞沪抗战的惨烈场景,并持续写下自己与上海热血青年投身浙西抗战的历程,直至1992年去世。当吴榕美在整理遗物时发现整箱封存的日记,泛黄纸页间关于抗战的记载深深触动了她。“这段历史虽不为大众熟知,但其震撼力值得被铭记。” 她特别关注日记中提到的《伴刑》与《求救》两篇,前者记录了1943年春他在天目山写生时,目睹两名国民党士兵押送一名戴脚镣的被捕者匆匆而过。

在《求救》中,被捕者用杭州方言呼唤“老吴啊,你求救我啊!” 吴联膺认出这是曾并 shoulder 抗战的战友黄天,却未能及时回应。当下的历史被毒打的残酷画面,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救救我》这篇充满画面感的文章令吳榕美泪流满面,她叹息道:“若父亲在世时读到此文,定会追问我那位叫黄天的同志后来如何。”据悉,吳聯荊曾就读于杭州艺专,吳榕美推测,黄天可能带着浓浓的杭州口音,或许正是父亲当年的同学。“这些知识青年皆怀揣报国热情奔赴浙西投身抗战,却遭遇这般凌辱与杀害!”《陪斩》则记录了1941年10月吳聯荊被押送刑场的生死历程。午夜时分,他与三位青年被拖着穿越坞子嶺,抵达岭顶时,枪声骤响。走在前头的女共产党员临刑前仍在高呼“共产党万岁”,惨烈场景令他昏厥,被特务踹醒后,又被迫重返监狱。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势力对中共地下党员及进步人士的迫害持续加剧,吴联膺多次遭遇监禁。在整理父亲遗作时,吴榕美曾哽咽表示:“那三位奔赴浙西投身抗日救亡的青年,最终在天目山献出生命,连他们的家人也难以寻得他们的踪迹。”她回忆道:“这两页日记仿佛无形的钩子,将我引向那段尘封的历史。”

历经十年深耕,她系统梳理了父亲1933年至1950年间记录的日记,并于2017年父亲百岁诞辰之际,出版了《乌扎拉日记六十年(上)》。吴联膺作为出身于满族贵族的艺术家,其祖姓"乌扎拉"亦成为书籍的重要标识。尽管已出版文献,吴榕美仍执着于父亲参与抗战的足迹,坚持筹备纪录片,以影像形式还原那段热血峥嵘的岁月。

退休后,她终于开启这项长期企划。在反复研读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天目抗日》及王国林编著的相关著作后,确立了"文化教育抗战"的探访主线。2024年,她动用拍摄基金,组建80后团队启程,沿着父亲当年的路线展开实地寻访。

根据父亲的记载,1937年8月淞沪会战期间,南京路先施公司遭日军轰炸,惨状令吴联膺心痛。他提到自己打完防疫针经过现场,目睹断臂残肢堆积如山,返程时踉跄难行,最终坐黄包车回家。这段经历促使上海青年组建抗日力量。1939年,吴联膺响应洪寶鋆的邀约,与贾起、贾超兄弟一同前往浙西,彼时已有500余名上海青年踏上这条抗战之路。

行军路线显示,他们最初从上海乘英国船只经由申甬线抵达甬城,再转乘长途汽车前往遂昌。然而随着宁波、绍兴相继失守,海上通道中断。此时只能沿京沪线穿行,或夜航渡船、或徒步穿越日伪封锁区,途中遭遇围捕,牺牲率居高。史料记载,吴耀祖率领的队伍出发时40余人,抵达天目山仅余13人。吴联膺日记中提到的七位同袍——洪寶鋆、林寶珊、李起、李超、沈之瑜、及其胞弟吴连翔,正是500人壮士中最具代表性的身影。

纪录片片头,吴榕美展示了这些青年的影像资料,然而在7人中,仅找到5位的留存记录。"我父亲他们启程时穿着皮鞋,抵达浙西后却不得不换上草鞋,草鞋磨破了,就赤脚踏过泥泞的山路。"在持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中,吴榕美沿着走访路线奔波,从於潜出发前往遂昌的200公里路程需穿越30个隧道,而从遂昌到青田的高速路段更是面临25个隧道的挑战。"难以置信,当年这些年轻人是如何用双脚丈量这段征程,又在山间行走中完成抗日宣传与艺术巡演的。"在遂昌,吴联膺等人遇见了已担任中共遂城县委书记的洪宝鋆,这位地下党员的公开身份是政工队长。"我父亲擅长西画,一到当地便被安排绘制孙中山与蒋介石的肖像,还主持创作忠烈词的古代英雄故事,用漫画传递抗战理念。"据吴榕美描述,当年上海青年被分散至学校、报社与政工队,其中茹茄(沈之瑜)在民众教育馆负责报刊编辑,洪宝鋆与吴联膺等人则加入了 "浙西抗战最前线剧团","他们曾以为探寻到 '正统的抗战',却未曾预料到等待他们的将是比炮火更严峻的考验。"

上图展示了浙西抗战期间一支农村巡回演出队伍的成员,蹲姿者左侧第二人为上海美专毕业的共产党员洪宝鋆。他坚持在战火中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创作了《汽灯下的枪声与石板上的课堂》等作品。纪录片创作者吴榕美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于常被忽视的抗战文化与教育领域。这一创意源于吴联膺的身份背景,并在沈建华推荐的《天目抗日》(上下册)中获得充分印证。书中详细记载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事迹,令吴榕美观影后久久难以入眠。作为抗战的"东南前哨",浙西根据地接纳了从淞沪等主战场撤退的部队与民众,其中包括大量适龄学生。当地师生在战火纷飞中以学校为阵地持续学习,与此同时,吴联膺等上海来的知识青年通过演唱百代唱片公司的抗战歌曲、绘制宣传画和板报、组织戏剧演出等形式,积极传播抗战思想,鼓舞群众抗战信心。

浙西抗战时期的街头宣传演出,看似和平的工作实则充满风险。在走访过程中,吴榕美听闻诸多惊心故事:有演出队伍刚点燃灯烛,便遭遇日军突袭,七名成员被当场处决。她感慨道,日军曾妄言三个月灭亡中国,却在淞沪战场上耗时三个月,始终未能跨越天目山。这些从沦陷区撤退的青少年,在战火中坚持学习,于山林间成长为国家栋梁,更以所学投身抗战前线。

浙西三中(省立浙西第三临时中等学校)的师生们成立化学研究室,亲手操作设备为根据地生产肥皂等紧缺物资。随着需求扩大,该研究室后发展成浙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为浙江工业大学的前身。教育抗争同样惨烈——日军占领区域即封锁教师,威胁“不合作则处决”,甚至将课本焚毁。教师们用黑布作黑板、石板作书页,自刻教材或口述记录,将知识火种传递给下一代。吴联膺等人曾在安吉简易师范学校执教,而《天目抗日》史料中记载的70%青年感染疟疾的惨状,更令人唏嘘。

纪录片中记录了诸多无名英雄:莫干中心小学的校长两次被日军逮捕,越狱时重伤致残;一位女校长在执教途中被残忍枪决。吴榕美坦言曾试图寻找他们的影像资料,却只留下“连一张遗像都没留下”的遗憾。她将这些名字载入纪录片,期盼后人能为他们补全传承。

在思想觉醒的历程中,浙西的岁月成为关键转折点。当时离开上海的青年怀抱对“正统政府”的朴素信仰,以为参与国民政府抗战才是正途。殊不知,最初邀请他们前往的洪宝鋆实为中国地下党员,这位隐蔽的引路人悄然改变了他们的认知轨迹。皖南事变的阴云撕裂了旧有幻想,血与火的现实让青年们看清:真正的抗日救亡不应掺杂派系斗争。

在思想裂变过程中,贾起等人选择加入中共地下党,完成从追寻到信仰的蜕变。这些从抗战烽火中淬炼出来的革命者,用知识和生命书写着属于那个烽火年代的教育史诗。

浙西抗战前线的文藝團體成員合影中,站立者左四為茹茄,左五為吳聯膺。作為左傾青年代表之一,吳聯膺性格開朗隨和,言行舉動不拘小節,儘管未曾加入黨組織,卻始終與同志們並肩作戰。其女吳濤後來回憶道:「父親當時沒有入黨,他也不知道身邊許多朋友早已成為中共地下黨員。」這種「不知情」的狀態意外成為了保護傘。

在浙西戰區,吳聯膺多次遭逮捕甚至被綁赴刑場「陪斬」,卻總能倖存下來。非組織成员认的身份使他避開了最致命的迫害。而他以藝術為武器,透過為鄉紳繪像賺取現金,每幅可兌換100枚銀元。當時實行供給制,每個月的津貼僅有6塊銀元。這些「特殊收入」幾乎全數用於贖救被捕的戰友,無意間挽救了眾多中共地下黨員的生命。

歲月殘酷,七位青年最終僅有四人成功離開浙西。洪寶 rejuvenated 累計過度疲勞,於1944年逝世時年約30歲;其弟洪寶珊更早已在抗戰熱土上犧牲。最令人心痛的是賈起的遇害,1943年他與朱小玲籌集路費北上抗日,卻遭國民黨特務拘 Ban,最終英勇就義。吳聯膺聞訊後焦急籌錢營救這位十年結誼的義兄,但最終無果。『聯英救我!』的呼聲在他記憶中烙印終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联膺历时数年持续为贾启争取烈士称号,却因非直系亲属身份屡遭拒绝。后来通过多方打听,他成功联系上贾启的家属,而贾启的家人在翻阅文献时意外发现了作家张抗抗的长篇小说《非 red》——该作品详细描写了贾启的英雄事迹,且张抗抗的母亲正是当年的朱小玲。这名小说中的“活证人”所提供的关键线索,最终促成贾启被正式追认为抗日烈士。

张抗抗的小说《非红》于1995年第二期《小说月报》发表。贾起在浙西地区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遗余力投身抗日救国事业,却因信仰差异遭反动势力杀害。这种“正统”政权的虚偷性,让吴榕美的话语道出了父亲吴联膺在战火中的思想转变——"这样的政府,根本不可信!" 贾起的牺牲彻底击碎了他内心的动摇,促使他果断决定离开天目山。1943年,吴联膺携新出生的妻子及胞弟,冒着生命危险撤回上海,后在中共地下党员赵衡的协助下,经上海地下交通员护送至苏北抗日根据地。同年,茹茄亦带着弟弟茹志雄、妹妹茹志娟,在同批次的护送中抵达这片革命热土。这批在浙西完成思想蜕变的青年,最终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找到了人生方向。

新中国成立前夕,吴联膺与妻子茹茄子携手渡江南下,投身解放上海的宣传工作,将浙西地区觉醒的革命火种播撒至新的时代。尾声部分提及,山水犹记这段历史,而吴榕美始终觉得与父亲笔下描绘的战火岁月保持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仿佛能触摸到他当年的思想轨迹。2024年11月中旬,摄制组历时十余日,在浙西辗转十县市、探访二十余处遗址,沿着抗战时期青年群体的迁徙路线,走访宁波、遂昌、龙泉、安吉、临安、於潛、德清、余杭、嘉兴等地,寻访那些承载历史记忆的遗址。

他们记录下民族日报社与民族文化馆的旧址、民族剧团及最前线剧团的活动场馆、浙西一中与二中等教育机构的遗迹、以及浙大芳野分校的历史遗存。同时探访了茹茄曾工作过的小顺兵工厂旧址,和国民党当局关 detain 中共地下党员与进步青年的西天目山南庵、坞子岭等斗争遗址。这些镌刻着重要历史事件与革命足迹的场所,成为摄制组采访记录的核心内容。

吴榕美在右侧,正在对民族日报社旧址进行参观访问。

浙西二中旧址的探访之行,让吴蓉美与父亲当年共同经历的"陪斩"记忆重叠。她仍清晰记得前往天目山禪源寺的那天,途中暴雨倾盆,却在抵达拍摄点时骤然停息。吴联膺在日记中记录这段往事时,因方言发音将"坞子岭"误写为"烏豬嶺",使吴榕美在寻找具体地址时陷入困惑。直至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的牛曉玲博士指出,"烏豬嶺"或许即是"墖子嶺",她才恍然大悟,意识到父亲笔下的"豬"字,实为当地方言的发音所致。

吴榕美跟随父亲的脚步,踏上了天目山坞子岭的探访之旅。禅源寺在抗战战火中遭受轰炸,昔日的禅房化为废墟,唯有山门得以幸存,后经修复才重现昔日风貌。在牛晓玲的带领下,吴榕美实地探访了这些历史遗迹,随后与她一同攀登坞子岭。"我平日登山能力一般,但那天情绪高涨,竟一口气登顶,连年轻拍摄队员都难以跟上。"沿着山道前行,吴榕美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的身影。她思绪翻涌,思索着父亲作为艺术追求者,在穿越这段山路时内心会经历怎样的波动。"或许正因经历了这些磨难,父亲才逐渐形成了那份洒脱的人生态度。"

在坞子岭蜿蜒的山路上,吴联膺曾以"陪斩"之名走过。这条道路对于天目山保护区工作人员牛晓玲而言,是日复一日的巡查路径,却在她踏足时揭开了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篇章。吴榕美则通过触碰每一段路标,重新唤醒浙西抗战的记忆。父亲留下的日记不仅补全了历史的缺憾,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青田党史办曾多年找不到民众教育馆的地址,正是吴榕美的寻访让失传的旧址重现于世。这些个人视角的抗战记录,在吴联膺的笔下凝结成家族记忆与时代精神的交响。纪录片《山水铭刻——重走父辈抗战路》的片头,吴榕美展示了她寻得的五位青年影像——吴联膺、贾起、洪宝鋆、茹茄、吴联翔。团队通过AI技术重塑老照片,让模糊的轮廓重获清晰,同时对《浙西二中校歌》进行数字化改编,以现代旋律唤醒尘封的歌词。"年轻人说,要用新方式让历史'活'过来"。修复后的影像中,每位青年都焕发英姿,而其中有两位已为信仰献出生命。这正是吴榕美坚持记录的深层动因。她用镜头捕捉的不仅是家族记忆的碎片,更是一个民族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精神火種。那些年轻面容在数字技术下重现光彩,古朴校歌与现代编曲的交响,构成了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当年轻观众透过屏幕凝视前辈们的勇气与忠诚,那段烽烟四起的峥嵘岁月便永远镌刻在记忆中。吴榕美深知,自己的寻路旅程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行走,转化为精神传承的征程。父辈用生命守护的信仰之光,将在代代相传的铭记中,获得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